蜜雪冰城估值思考(独角兽项目及二级市场研究之1)
来源:汇森投资 | 日期:2025-04-01 18:16:57 作者:Heddy 阅读次数:
蜜雪的市场空间可分为3部分:国内现制茶饮(以蜜雪冰城品牌来经营)+国内现制咖啡(以幸运咖品牌来经营),以及东南亚出海业务。23年蜜雪的全市场出杯量74亿杯,其中,国内68~69亿杯(国内茶饮66亿杯,市占49.6%;国内咖啡2.4亿杯,市占4.0%)
1、国内现制茶饮市场(指奶茶为主,不含咖啡)
1-1 整体市场空间
23年整体市场空间:
以蜜雪招股书披露的23年底数据来看,国内整体市场的年出杯量133亿杯,国内15-59岁人口数量8.9亿 X 城镇化率67% = 目标人群15~59岁城镇人口6亿,则23年城镇人均每年消费22杯,即16天一杯(现制茶饮的总渗透人口可以参照全人群,与现制咖啡不同,现制咖啡的渗透人口主要参考白领)
国内总终端零售额2,114亿,则平均全市场的单杯售价为15.9元/杯
23~28年市场增速预估:假设到28年,城镇人均10天一杯(即年消费36杯),按照届时15~59岁的城镇人口保持6亿规模不变,则28年国内仅茶饮市场年出杯量216亿杯(相当于23年的茶饮+咖啡的总出杯量),23~2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~10%(低于蜜雪招股书预测的19.7%)
三线及以下的市场空间:
国内三线及以下的总人口数9.6亿,其中15~59岁人口占比63.35%,则三线及以下城市的15~59岁总人口数6.1亿,X 城镇化率60% = 三线以下15~59岁的城镇人口为3.7亿。而截至2023年底,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现制茶饮店25万家,则平均1家茶饮店对应~1500个城镇可消费人数
与一二线城市相比,国内一二线城市的总人口数4.4亿,其中15~59岁人口占比63.35%,则一二线城市的15~59岁人口数2.8亿, X 城镇化率80% = 一二线15~59岁城镇人口为2.24亿。而截至2023年底,一二线城市的现制茶饮店22万家,则平均1家茶饮店对应~1000个可消费人数
所以得出结论:目前一二线城市的茶饮渗透率,是三线及以下城市的1.5倍
1-2 现制茶饮的竞争格局
现制茶饮市场的门店数量和竞争格局:茶饮top5的门店数量占比13%(全国整体以及三线以下),其中蜜雪在三线以下城市的门店数,超过了第2~5名的合计。
备注:24年蜜雪的三线以下门店数量占比持续提升,已达57.4%
top4竞对核心数据对比
蜜雪在低价格带没有对手,蜜雪平均单杯价格6~6.5元,远低于行业平均。蜜雪用6.5%的门店数,占据了49.6%的出杯量和20.2%的终端零售额
在现制茶饮行业,前4名之外或者依靠高客单价主打高线市场,或者门店数量虽多,但出杯量和终端零售额效率较低,核心需要关注如下4家。对比之后,沪上阿姨的单店出杯量较低。古茗和茶百道的经营效率类似
预期未来的竞争格局:前4名之外的存量市场空间会很快被top4吞噬,甚至被top3吞噬。核心需要关注前几名的招商加盟速度、供应链效率。即使不考虑增量市场,兼并存量市场带来的垄断地位的提升,也会给top3选手带来一定的终端零售额增量,未来top3的市占率会继续提升
top4茶饮企业均采用全加盟模式来拓展市场,加盟门店的拓展速度和存活率至关重要。通过比较不同品牌的加盟门店扩展速度、加入门槛、存活率,可以初步判断未来每个品牌的加盟增长潜力
蜜雪的加盟商主动关店率、加盟商退出率均低于古茗&茶百道,一定程度说明蜜雪的加盟商生存状况要好于古茗&茶百道
蜜雪24年Q1~Q3的新开门店占比期初门店数的24.2%,而古茗仅为13.5%,茶百道仅为10.6%(半年)。一方面由于蜜雪的加盟商门槛更低(12.5万 vs 31.8万vs 20万),另一方面古茗仅在浙江、福建、江西具备规模优势(三省份的门店数占比42.5%),而蜜雪在全国密度均较大。未来蜜雪的加盟商门店增长动力预期会持续超过古茗&茶百道
古茗等其他品牌,是否有机会进入10元以下市场,与蜜雪进行竞争?——目前看来机会比较小,蜜雪构建了强悍的10元以下市场的竞争壁垒。从单杯售价来看,蜜雪虽然仅售6.32元(平均),而古茗16.78元;但是蜜雪在单杯中的收益为0.78元(占比售价的12%),而古茗也仅0.91元(占比售价的5%)。单杯售价相差2.65倍,但是蜜雪和古茗在单杯售价中赚到的收益却相差不大。如果古茗降低了售价,则品牌方的利润空间将被极大压缩
先由下图分析单杯售价对应的:加盟商采购成本、以及品牌方采购成本
再从供应链上下游的维度,来分析单杯售价对应的:原材料生产方、品牌方、加盟商各自分配多少收益:古茗的单杯收益仅比蜜雪高0.12元,单杯在供应链的收益有限,茶百道的单杯收益仅为0.67元为最低
各家品牌方实质上赚的是什么钱:是供应链收益还是加盟费收益?
蜜雪赚的是供应链业务的钱,其销售商品的供应链业务占比收入94%、占比毛利92%。蜜雪的加盟店采购中,预估绝大部分(甚至全部)来自蜜雪。从业务实质上来讲,蜜雪的本质就是一家供应链公司,通过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,从而使得加盟门店也受益;而另外2家的业务本质,还是以从加盟门店赚钱为主的传统加盟连锁企业的盈利模式
古茗赚的是加盟费的钱,其加盟费业务占比总毛利的53%,已经超过了供应链业务。且预估古茗的加盟店采购中,并非完全来自古茗。但是古茗的加盟店生存情况差于蜜雪,作为同重点抢占三线下市场的茶饮竞品,预期未来古茗的扩店增速要弱于蜜雪,未来古茗的市占率难以提升。因此在扩店速度受限的情况下,古茗来自加盟店收费的部分(尤其是开店的一次性加盟费,单店30万+)会萎缩,预期未来古茗的整体的财务业绩表现不乐观
再详细拆分来看,3个品牌分别在单个加盟店身上赚的加盟费的钱(除了供应链食材销售之外),蜜雪的金额远低于另外两家

2、国内现制咖啡市场
23年整体市场空间
国内咖啡的目标群体主要为白领、在读高中/大学生群体。国内15~59岁的人口共8.9亿,可以初步拆分为:在读高中&本专科学生6500万、白领1.7亿、蓝领4亿、失业人口5000万、50~59岁人口2亿。其中适合咖啡的目标群体学生+白领共2.35亿
根据蜜雪招股书披露,23年国内咖啡总出杯量60亿杯,按照目标客群2.35亿,则人均每年消耗25.5杯,平均14天消耗一杯
国内总终端零售额1,500亿,则平均全市场的单杯售价为25元/杯
23~28年增速预估:假设到28年,人均10天一杯(即年消费36杯),目标客群规模保持不变,则28年国内仅咖啡市场年出杯量85亿杯,23~2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~7%(低于蜜雪招股书预测的20%)
三线及以下市场空间预估:
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白领人口占比40%,则三线及以下白领人口为6800万;在读高中及本专科学生人口占比30%(预估),则三线及以下学生人口为2000万。合计三线及以下的目标客群为8800万
三线以下城市目前咖啡店4万家,则平均每家店覆盖的人口数2200人,与茶饮店类似(vs三线以下茶饮店,平均每个覆盖2400人)
假设一二线城市的平均每家店覆盖1100人(三线城市的50%),则一二线城市(预估)共13万家店
现制咖啡市场的门店数量和竞争格局:咖啡top4的门店数量占比20%(全国水平,三线以下为25%),垄断程度高于茶饮。且幸运咖相比其他家,其三线布局最重

现制咖啡行业,目前瑞幸仍是效率最高的,远超竞对。幸运咖和库迪相比,其单店出杯量已经高于库迪41%(但仍低于瑞幸30%)。幸运咖以1.7%的门店数占据了4.0%的出杯量。在现制咖啡市场,幸运咖有一定的竞争优势,但与竞对相对,其领先优势并没有茶饮行业那么显著

3、东南亚现制茶饮市场
截至240930,蜜雪在东南亚的门店数量为4,792家,其中印尼2,667家(占56%)、越南1,304家(27%)。重点关注印尼和越南市场,其中印尼15~59岁人口数约2亿(人群年龄中位数仅29岁) X 城镇化率56% =1.1亿 、越南15~59岁人口约7000万 X 城镇化率41% = 2800万。合计1.4亿,目标客群相当于国内市场(6亿)的23%
蜜雪23年在东南亚的出杯量5.134亿杯,预估印尼+越南占比83%,则蜜雪在两国出杯量4.26亿杯。蜜雪23年在东南亚地区的出杯量市占率19.5%,则倒算东南亚整体出杯量市场规模26亿杯。东南亚人口总数6.6亿(印尼2.7亿、越南近1亿、菲律宾1亿、泰国7000万、缅甸5000万、其他6500万),其中印尼和越南人口合计占比56%。预估印尼+越南的出杯量市场空间占比65%,则两国的总市场出杯量预估17亿杯(城镇人均每年消费12杯 vs 国内城镇人均每年消费22杯),蜜雪的市占率25%
23~2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,考虑到目前茶饮渗透率还较低,增速可参考国内水平,为10%
24年新开业门店的日均GMV在3500元上下(全年4季平均处理后。低于所有营业门店平均的3900元),单店税前利润率17%,初始投入(不含可退还的保证金部分,约13万上下,含一次性设备采购+装修+每年加盟费培训费等)的回本周期~6个月。【备注:假设单店面积30平】
备注:为什么单店需要3个人:单店日出杯量550杯,高峰期假设6个小时,高峰期占比销量的80%,也就是高峰期每小时出杯量73杯。雇佣3个人,每人每小时出杯24.4杯,平均2.5分钟一杯
但单店的成长性较弱,21年及之前的门店由于点位等资源优势,在24年依旧营业额较高。但22年开设门店、23年开设门店、与24年开设门店相比,在24年的营业额差异不显著,单店开业时间长短与日均GMV的关系不显著

通过安徽合肥的一家新开业门店的实地调研结果比对:新店出于冬季开业,单店日均GMV仅2700元,相比24年平均新开门店的3500元偏低

古茗虽然单店收益的绝对值不错,但是其初始投入门槛高(32万,是蜜雪的2.5倍),回本周期长于蜜雪,不利于加盟店的快速扩张(尤其是三线及以下城市)。且24年之后单店初始的设备投入、初始加盟费等增加,导致回本周期明显拉长,怀疑是为了美化上市的财务报表(收割新加盟商的逻辑),但不可持续【备注:假设单店面积50平】

备注:招股书提到,在2023年,古茗的加盟商单店经营利润达到37.6万元,加盟商单店经营利润率达20.2%。低于如上测算值。猜测可能由于原材料采购中,并非100%来自向古茗采购,加盟商有可能向外部采购(具体比例未知),UE测算中难以包括这部分
备注:如果按照招股书披露的37.6万元的单店经营利润,则回本期需要~1年;2023年平均单门店的税前利润率降低为~15%
1-1 仅茶饮部分,支撑目前单店出杯量的人口规模
以蜜雪24年新开业门店&所有门店平均来看,支撑单店日均杯量550~600杯对应的人口数约1.2~1.3万人。

1-2 仅茶饮部分,未来增加门店数量的方向
中国一共有300个地级市、1800多个县/县级市、3万个乡镇,目前蜜雪已经覆盖了300个市、1700个县城和4900个乡镇。基本在全国各个县城已经实现了100%的覆盖率。接下来主要在各个区域增加密度,拓展至更多乡镇。
根据28年市场空间提升的速度,以及蜜雪出杯量市占率的提升预期(一二线60%、三线80%),则蜜雪28年的GMV可达866亿,是24年GMV的1.7倍。门店数量9.3万家(但单店营收进一步稀释,逐步稳定在全年税前净利11万,利润率11%,回本周期12个月)。截至24年底蜜雪的全国茶饮门店数为~3.8万家(不含咖啡店),茶饮部分门店数量28年是24年的2.4x

备注:假设蜜雪2028年单店日出杯量下降至450杯时,单店日GMV 2850 元,假设成本端UE模型不变,则全年单店税前利润率11%,回本周期12个月。在线下业态中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,因此我认为仍可以持续
霸王茶姬28年的GMV相比24年还有多少增幅:
市场空间:由于霸王茶姬主要定位高端茶饮,我们认为其市场空间包括:月收入超过5,000元的白领(~7200万,占劳动力人口的10%)+在读高中&大学生(~6500万),合计目标人群规模1.4亿。
截至24年底其注册会员数1.8亿,其中活跃会员数~1亿(占比55%),霸王茶姬已经触达了目标人群规模的上限(茶姬在各类社交媒体,如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等进行了大量的品牌投放,快速触达人群),就目标人群覆盖度来讲,天花板已现
霸王茶姬全年购买2单以上的会员数的订单占比总订单88.8%(倒算得出24年每个活跃会员消费11.8杯)。预测28年茶姬的出杯量=活跃会员数 X 每个会员每年的消费频次=18亿杯/当年。vs24年出杯量13.1亿杯,所以28年的GMV预期是24年的~1.37倍
活跃会员数,假设保持不变,即1亿
每个会员每年消费出杯量提升至18杯(参考整体市场空间增速测算)
霸王茶姬28年的门店数上限、以及单店GMV
霸王茶姬自23年Q1开始,品牌效应显现,单店出杯量快速提升(自22Q4的367杯提升至23Q1的555杯)。而随后即从23Q2开始急速扩张,23Q1单季度扩张门店数仅209家,而23Q2开始单季度扩店数达到了607家

28年霸王茶姬的门店数量上限:假设28年单店出杯量回到22年底水平,即400杯/天,则门店数量上限为1.2万家,是24年底水平的1.9x,但国内终端门店总GMV 28年仅是24年的1.3x

备注:如果单店出杯量回到400杯,则单店UE的净利率约10%~15%。但考虑到霸王茶姬的初始投入金额大(50万以上),则意味着回本周期需要12个月以上。因此我们认为单店出杯量400杯是扩张基准线(考虑到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、以及茶姬加盟店标准的不断提升),低于单店400杯时,扩张会比较困难
霸王茶姬未来长期的增长风险:
霸王茶姬计划2025年开设1000~1500家门店,按照类似开店速度以及1.2万家的门店数量上限,霸王茶姬的国内市场最晚也将于2028年见顶。未来的增长主要来自海外。目前海外门店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(由23年的82家店扩张至24年的148家店),新加坡和泰国门店数23~24年没有增长,仍在个位数
但马来西亚总人口仅3400万(15~64岁人口仅2200万),东南亚高消费水平人口数量过少,市场空间想象力不足
对比同样定位的喜茶(4400家门店)、奈雪的茶(1800家门店),目前两家的扩店速度相比较慢,高端茶饮的目标人群、选址定位等要求较高,难以支撑长期的高速增长
根据28年市场空间提升的速度,以及幸运咖出杯量市占率的提升预期(一二线5%、三线30%),则幸运咖28年的GMV可达64亿,是24年GMV的2.7倍。门店数量1.1万家。截至240930幸运咖的全国咖啡门店数为3,510家

备注:幸运咖单店日出杯量23年预估为220~250杯,假设28年由于密度提升,单店日出杯量下降,降低至220杯
印尼和越南的目标客群为国内的23%,蜜雪23年在两国的市占率25%,是最大的连锁品牌。目前蜜雪在东南亚单店日出杯量预估300杯。假设23~28年的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与国内保持一致10%,蜜雪单店数量到28年可达1.35万家,对应年总出杯量12.3亿杯(是国内23年水平的18%),GMV可达24年的2.2倍

28年国内咖啡和东南亚茶饮的合计GMV占比预估在14%上下,国内茶饮仍是最核心的业务。相比24年,国内咖啡和东南亚茶饮的合计GMV占比10%(国内茶饮522亿、国内咖啡24亿、东南亚茶饮34亿,合计580亿),国内咖啡和东南亚茶饮的GMV占比预期28年相比24年提升4%
28年终端零售GMV合计~1,000亿,24年GMV 580亿,所以28年的GMV,是24年的1.7倍


蜜雪:通过自建生产端,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势。自建生产是区别于竞品的主要方面
现有5大生产基地:河南(最大的基地,产能利用率48.1%)、海南(23Q1投入运营,240930利用率49.2%)、广西(23Q3投入运营,240930利用率61.1%)、重庆(利用率45.9%)、安徽(22Q1投入运营,利用率65.8%),总占地面积约79万平方米,年综合产能达到约165万吨
海南新建生产基地:专门生产冷冻水果、咖啡、糖浆和小料。已于23年动工,计划25年完工
在近期取得液体乳产品的食品生产许可证,成为中国唯一持有该许可证的现制饮品公司。这一里程碑为我们自主生产鲜牛乳等乳制品铺平了道路
茶百道:有包材生产工厂,目前产能利用率65%
单个中心仓覆盖的门店数量越多,其成本越低,蜜雪的单仓覆盖店数远高于竞品。


按照折现率8%测算,蜜雪的企业估值为2500~2600亿人民币(对应港币~2700亿),对应的25年P/E倍数为51x。但风险在于DCF估值法对于折现率的敏感系数非常高
蜜雪的估值中,由于国内咖啡和东南亚茶饮贡献的收入和毛利仅占11%左右,所以即使咖啡和出海业务失利,对整体的估值影响不大。假设不考虑这两部分,蜜雪的估值会调整为2200亿人民币
DCF估值模型的核心假设:
增长假设:
国内&东南亚茶饮的市场总出杯量23~28年化复合增长率10%,国内咖啡的23~28复合增长率7%【偏稳健假设】
蜜雪国内茶饮28年终端零售额850亿,是24年的1.7倍(对应门店数9.3万家,是24年的2.4倍);出杯量市占由23年50%提升至28年70%
蜜雪国内咖啡28年终端零售额64亿,是24年的2.7倍(对应门店数1.1万家),出杯量市占率由23年的4%提升至28年的11%
蜜雪印尼+越南茶饮部分28年终端零售额77亿,是24年的2.2倍(对应门店数1.3万家),出杯量市占率由23年的25%提升至28年的50%
29年及之后,蜜雪各项业务保持每年5%的稳定增长
单杯售价、以及向加盟商的售价、供应链/设备销售/加盟业务的毛利率均保持不变,暂不考虑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【偏稳健假设】
资本投入:目前工厂等产能利用率在50%~60%,假设到28年产能利用率可以提升至90%,考虑到门店扩张速度,测算28年的固定资产净额所需为100亿。因此按照稳定投入的增长率,测算24~28每年的固定资产投入额
折现率假设:8%。考虑到本身是现金流生意,风险相对不高




同样按照折现率8%测算,霸王茶姬的合理估值水平在460亿人民币。对应25年的P/E倍数为17.6x,对应24年的P/E倍数为18.5x
霸王茶姬的估值水平显著低于蜜雪,核心在于茶姬的终端零售额的天花板已近。国内24年终端零售额已达268亿,而天花板是360亿。海外市场由于东南亚的高消费人口数量少,不构成显著增长的市场空间。且公司整体的运营效率低于蜜雪,如加盟部分的毛利率(80%vs32%)、市场投放费用占比终端销售额(2.7%vs4.0%,茶姬主要靠社媒投放等成本较高)


声明:
本文仅供参考,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。本文所做之分析和测算,仅根据过往财报、招股书等所载之公开数据进行判断,对未来公司的增长潜力和盈利能力不做担保。读者应当对本文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综合评估,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
数据来源:蜜雪冰城、古茗、茶百道、霸王茶姬等招股书、财报等公开信息
作者简介:Heddy,毕业于清华大学,中国注册会计师。曾就职于中金公司研究部、华兴资本、贝壳找房投资部等。具备丰富的行业研究及产业投资经验,曾深度覆盖大消费、软硬件、金融等板块。
- 【皓石交易】峰智睿联完成A轮融资,皓石资本担任财务顾问
- 【皓石交易】彩智科技完成智谱领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,皓石资本担任财务顾问
- 【皓石交易】龙讯旷腾完成A++轮融资,皓石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
- 【皓石交易】工业网络安全企业天地和兴完成约8亿元融资,北京市国资、联通中金、蜂云资本领投
- 【皓石交易】兴富资本联合企查查战略投资北大英华,皓石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
- 【皓石交易】广通优云完成2亿元C轮融资,皓石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
- 【皓石交易】中智软创完成B+轮数千万元人民币融资,皓石资本继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
- 【皓石交易】龙讯旷腾完成A轮及A+轮近亿融资,皓石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
投资案例